《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》是2014年12月至2021年2月期间习近平同志文稿中有关内容的节录。指出,扶贫必扶智,治贫先治愚。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。要彻底拔掉穷根,必须把教育作为管长远的事业抓好。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,再穷不能穷教育、再穷不能穷孩子,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,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,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。
《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,促进教育变革创新》是2015年5月至2020年9月期间习近平同志文稿中有关内容的节录。指出,当今世界,科技进步日新月异,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,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,构建网络化、数字化、个性化、终身化的教育体系,建设“人人皆学、处处能学、时时可学”的学习型社会,培养大批创新人才,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。要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,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,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,促进教育变革创新,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,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、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、适合每个人的教育、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。
《教育合作是增进人民了解和友谊的重要渠道》是2015年11月至2024年6月期间习近平同志文稿中有关内容的节录。指出,教育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,也是促进各国人民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。当今时代,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,各国青年应该通过教育树立世界眼光、增强合作意识,共同开创人类社会美好未来。我们主张互学互鉴,鼓励留学,支持中外教育交流合作。要努力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、有全球视野、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,在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、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上作出新的贡献。
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》是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一部分。指出,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、风格、气派,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,是成熟的标志,是实力的象征,也是自信的体现。要按照立足中国、借鉴国外,挖掘历史、把握当代,关怀人类、面向未来的思路,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,在指导思想、学科体系、学术体系、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、中国风格、中国气派。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体现继承性、民族性,体现原创性、时代性,体现系统性、专业性。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,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,要加强顶层设计,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。
《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》是2016年9月9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讲话的要点。指出,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、先导性地位,必须把握好定位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,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。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,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、品德教育,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,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。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,要遵循青少年成长特点和规律,扎实做好基础的文章。基础教育要树立强烈的人才观,大力推进素质教育,鼓励学校办出特色,鼓励教师教出风格。
(原文链接:习近平同志《论教育》主要篇目介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