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1月14日,抖阴
农村发展系在逸夫楼6047成功举办“2025年学科高质量发展论坛暨乡村振兴论坛第十二期专家主题报告”。本次论坛特邀美国爱荷华州立州大学Prof.J.Gordon Arbuckle教授在线上作主题报告,抖阴
副院长朱利群教授、农村发展系系主任韩光副教授、田素妍副教授、聂文静副教授、胡斯威老师、李达净老师、史航老师参与学术交流。会议由韩光副教授主持,来自农村发展、社会学、科技史、旅游管理等不同学术背景的学生参加了本次论坛。

Arbuckle教授以《从社会科学视角理解农民对新技术实践的采纳:从杂交玉米到覆盖作物》为题,从创新扩散理论入手,系统阐述了农业技术采纳的社会科学机理。他回顾了现代农业在20世纪的演变过程,其表现为作物多样性减少,农村人口分布与土地结构发生显著变化,反映出农业向专业化、投入密集型模式转变。这一转变也引发了土壤退化、养分流失、水污染及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。Arbuckle教授指出,当前研究重点在于识别农民采纳水土保持措施的阻碍与促进因素。他强调,未来政策应注重加强农民网络建设、提升环保认知与态度、增强管理身份认同,并推动农业生态系统化发展,以降低对外部投入的依赖,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。

在随后的交流环节中,与会教师围绕中美农业转型的异同与现实问题展开深入讨论。史航老师指出,中国在农业经营结构上面临“小农户”向“大农场”转型的挑战,尽管政策激励推动农业公司与投资者成立大规模农场,但整体对农业经营者的吸引力仍不足。Arbuckle教授回应称,年轻一代倾向于从事种植经济作物,参与精准农业与光伏农业等新兴领域。

田素妍副教授就美国土地租赁方式提问,Arbuckle教授介绍,美国普遍实行一年一租的现金支付模式,而历史上曾采用农户以土地入股方式共担风险。美国但加州地区可依赖墨西哥劳动力,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效缓解了人力压力。

聂文静副教授提及水土流失现象,Arbuckle教授指出,尽管农业经营者普遍不愿见到水土流失,但系统性原因在于少数农业公司的垄断与合并,利益格局固化。

胡斯威老师进一步探讨如何将环境保护纳入农民利益体系,Arbuckle教授建议应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机制,通过消费需求与市场调节激励农户参与可持续实践。

李达净老师询问影响农民采纳水土保持措施的关键因素,Arbuckle教授强调,“乡土情结”在农民决策中占据核心地位。

本次论坛通过跨学科、跨国别的深度交流,有效促进了抖阴
的学科建设与创新发展。与会师生在乡村振兴专题上获得了宝贵的国际比较视角,拓宽了学术研究的国际化视野。这场高水平的学术对话为学院强化农科与社科交叉融合、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注入了新动能,也为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学术研究与实践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。
(供稿人/韩光、张涵,编辑/林延胜,校对/章利华,审核/戚晓明)